——记延安北路街道团结院社区“袁国安个人调解室”
新疆民生网(刘湘丽)在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多样化的当前,鼓励优秀人民调解员和专业人士设立“个人调解工作室”,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参与疑难案件化解,充分发挥其调解作用,进一步壮大了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创新了人民调解手段、提升了专业化领域矛盾纠纷的化解成效。延安北路街道团结院社区“袁国安个人调解室”就是这样一个“接地气”的便民利民调解组织。
在团结院社区“访惠聚”工作队的支持协调下,2018年4月,团结院社区“袁国安个人调解室”成立。袁国安与8名“访惠聚”工作队员及3名综治干事共同承担起了辖区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60多岁的袁国安是调解室的“金牌调解员”,社区的很多疑难纠纷,只要他到场就能迎刃而解。多年来,他坚持法理结合,情理交融,对待百姓耐心热情、公平公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有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然而,团结大院这个老旧小区却因为基础设施老化,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纠纷。
去年11月,延塔院302室一位居民因为暖气包的开关滑丝没有发现,侵泡了二楼1位维吾尔族居民家,使他家的财产遭受损失,引起了邻里纠纷。三楼住户是个70多岁的老人,其子女代为调解,他们对楼下要求赔偿的数额极为不满,多次调解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并拒绝与对方当事人见面。楼下住户到社区调解室大闹,吵得不可开交,导致多年的睦邻友好关系一度降至冰点。
“袁国安个人调解室”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袁国安与社区干部、“访惠聚”工作队员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他们从法律角度予以详细分析,让双方明白是非结果。最终,经工作人员的调解,双方终于放下了私心杂念,互相让步,达成一致赔偿协议。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双方关系得以恢复正常,一起邻里纠纷终于得以妥善化解。
群众工作无小事,可小区的事,事事连着百姓的心,哪些案件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小区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团结院社区“袁国安个人调解室”学习“枫桥经验”,组建了一支人民调解员队伍,由袁国安法官负责做好“传、帮、带”工作,坚持“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就地能化解”工作标准,用心用情做好小区居民和社区的“连心桥”和“开心锁”。
2019年5月20日下午,一群人吵吵闹闹、脸红脖子粗地来到社区调解室。“访惠聚”工作队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原来是州交通局家属楼4单元401室居民杨建芳一家投诉楼上501住户在装修施工中损坏了楼下401室杨建芳家的厨房吊顶,木地板被泡坏。“袁国安个人调解室”干部与包片干部一起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力促成双方达成调解,最后协商达成协议:由501房主崔某和施工方马某为楼下401室更换厨房的吊顶,赔偿地板钱。
团结院社区是个老旧小区,下水管道堵塞是经常发生的事。去年冬天,州一小家属院就出现2例下水管道堵塞事件,闹得鸡飞狗跳。“袁国安个人调解室”工作人员不辞幸苦,挨家挨户现场勘察,由于年久失修,整个单元的下水管道堵塞严重。社区干部认为,下水管道每家每户都在用,应该大家平摊更换管道的费用。而住户李某认为,堵塞管道的主要原因是个别人家不爱护下水管道,没有及时清理生活垃圾,他不愿出钱。调解员袁国安和“访惠聚”工作队员俞娟找到物业公司,对下水管道堵塞的情况进行了评估,算好更换下水管道的费用。接着,他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三天后,在袁国安的劝说下,大家同意平摊更换下水管道的费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袁国安个人调解工作室”已博得了广大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好多大叔大妈一有事就会想到找袁国安,找他协调准能行。袁国安也是乐得其所,不计报酬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协助社区干部处理各类纠纷。多年来,他始终觉得自己依旧工作在司法一线,他的目标是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化解邻里纠纷,为构建美好家园、和谐社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两年来,袁国安共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37起,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结案率达100%。
梅花香自苦寒来。袁国安的事迹得到司法系统的一致认可,2019年5月中旬,昌吉市举办公共法律服务暨人们调解工作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昌吉市司法局组织各乡镇、街道办事处、部分社区的司法干事到团结院社区学习观摩人民调解工作。袁国安向大家讲述了这几年的人民调解工作经验,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肯定。大家纷纷向袁国安讨教高招。
袁国安深情地说:“随着法院案件不断增多,案多人少矛盾尤为突出,基层纠纷的化解可以有很多方式和渠道,我退休后继续利用我的法律知识调解案件,化解纠纷,继续发挥余热,我这是忙并快乐着啊!只要老百姓信任我,我就竭尽所能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供稿:昌吉市延安北路街道团结院社区“访惠聚”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