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用较短的时间缩小贫富差距、打通通向“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20日,由自治区“百企助百村·携手共发展”光彩事业和田行动启动,将在未来3年,通过自治区100余家知名民营企业及商会,对100个以上和田地区贫困乡村的结对帮扶,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扶贫是世界性的难题。难就难在,很多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得到的效果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喜庆喧闹的场面过后,贫困的地区依旧贫困。这就要反思我们扶贫的思路和方法问题。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如果老百姓渴了急需饮水,你却给他吃高级补品,他就不觉得你为他着想;如果老百姓饿了想吃饭,你却给他穿华丽衣服,他也未必会领你的情。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投入,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因此,扶贫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把准不同扶贫对象的“脉”,实事求是,做到各具特色,指向明确,有的放矢,在符合各地客观条件的许可范围内实现突破。
此次“百企助百村·携手共发展”光彩事业和田行动,是力争让每个帮扶村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像春雨滋润般的社会爱心和帮助,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行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找准各个村贫困的根源,因地制宜,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实行更科学更有效的帮扶,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应注重发掘当地劳动力特点和产业优势,找准帮扶项目。比如,罕艾日克镇有33个行政村,4.5万人口,其中未就业的年轻人就有1.8万人,而镇上水稻和核桃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村上却没有一家企业,村民提出企业可否考虑相关的产品销售和深加工项目;和田市的艾德莱斯绸和地毯产业非常受市场青睐,企业决定通过自己成熟的销售渠道,帮助当地打开销路,同时联系杭州、上海设计师,通过更新产品助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等等。这是把准脉,对症下药。
其次,应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焕发奔小康的精神活力。扶贫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通过一种有针对性的手段引导农民自主地脱贫。只有加强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克服安贫守旧的消极意识,改变坐等救济的苦熬心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奋发图强,使人们精神振奋,才能坚定脱贫致富的决心,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这是激发内生动力,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百企助百村·携手共发展”活动是支持和田地区经济发展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南疆建设、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举措,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南疆经济发展的一个全新尝试,在政策、服务、市场环境上提供了有力保障。接下来,能否通过3年的励精图治,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答案只有一个:实干。
作者:樊虹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