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民生之声,构建和谐社会。竭力打造新疆地区第一民生网站!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新疆民生网
 首页 >>援疆专栏 >>泉州第六批援疆工作纪实:天山下永不褪色的刺桐红
泉州第六批援疆工作纪实:天山下永不褪色的刺桐红
作者:网络转载


泉州产业援疆项目—北八道集团新疆连运仓储物流园区。

这是一段跨越千里的奇缘——

一个是东南沿海的“海丝”起点,一个是西北边陲的“陆丝”要冲。泉州和昌吉,两座相距4000多公里的城市,因为“援疆”紧紧相连。

这也是一次长达18年的接力——

自1999年起,泉州的援疆干部前仆后继,横跨大半个中国来到昌吉,为边疆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14年,接力棒传到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手中,74名干部人才义不容辞,阔别故土,扎根昌吉,用持续不变的激情与热血,融化皑皑白雪,播撒勃勃生机,如刺桐花一般,成为天山下一抹耀眼的亮色:

三年多来,泉州市援疆分指挥部以“两居”工程和社会事业为突破口,实施援建项目38个,总投资8.94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个,涵盖商贸物流、金融房产、旅游开发、建材环保等。这些资金的注入和项目的落地,不仅让昌吉的民生建设、产业发展、人才聚集、民族团结等均迈上新台阶,当地各族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因此持续攀升。在不久前召开的新疆自治区第八批省市援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泉州市援疆分指挥部被评为“第八批省市援疆工作先进集体”,指挥长杨昌文等8名干部人才被评为“第八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

阿什里乡游牧民定居工程。

项目援疆民生优先 近1.5万游牧民住上安心房

2016年12月的昌吉,室外早已冰天雪地,但阿什里乡的游牧民安居房内却依然十分温暖。

在哈萨克族牧民阿合提的家中,暖炉、电视、洗衣机、冰箱、电脑等家用电器被勤劳的女主人有序摆放在80㎡的空间内,显得格外温馨、舒适。

阿合提告诉记者就在三年前,他们家和乡里其他牧民一样,一家三口只能挤在自己搭建的木屋或者毡房里过冬,不仅空间小、不保暖,饮水、看病以及孩子上学都成问题。

2014年,泉州的援疆干部为他们建了统一的安居房,并解决了牧民危房、饮水问题,他们的生活才有质的改变。

“安居房不仅抗震性强,房子的外墙还设有10厘米的保温隔板,屋里只要生一个火炉就很暖和了。”阿什里乡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向波说:“援疆资金每户补贴6万元,牧民只要自付2万元就能够拥有一栋80㎡的安居房和一个80㎡的牲畜圈。现在,全乡已经有360户牧民搬了新家。”

阿什里乡的牧民安居工程只是泉州项目援疆民生优先的一个缩影。这三年,泉州支援昌吉的38个援建项目中,有关安居、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项目占据绝大多数。如今,三年耕耘,硕果已结:

305户新建游牧民定居房及配套设施全部完工,解决1042名牧民定居问题;3897户安居富民房全部建成,1.38万农牧民入住新居;9个乡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落成,44个村的10.2万人从此喝上放心水;回民小学教学楼投用,新增12个教学班540名学生就学。此外还有,昌吉市广场及老旧小区体育健身器材项目、六工镇干渠改造项目、绿洲路街道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昌吉市第十四小学综合教学楼项目等……一个个项目,凝聚的是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心系民生的拳拳之心。

但来自福建经济总量最大地区——泉州的援疆干部们心中十分明白,仅仅抓民生工程只能“治标”,要让昌吉各族人民真正过上的好日子,还要“治本”,要从发展上下功夫,培育产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才能进一步提升当地群众的获得感。

昌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才培训中心全面落成。

产业援疆引入活水 3年地区生产总值比增三成

作为福建省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泉州在对口支援昌吉市产业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先天优势。而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更是深谙其道,将这份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年来,他们充分调动驻泉联络处、泉州商会、在疆闽籍企业家等桥梁纽带作用,吸引全国供销社总社、福州嘉信集团、云南滇红集团等28批78家企业到昌吉市投资考察;先后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投洽会、西洽会、台交会、厦门工博会、商博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并陆续在泉州、厦门等地举办“大美昌吉”等招商会、推介会10余场,拓渠引流,成效显著。

这三年,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成功引进了厦门三维丝、华宏棉花、云南滇红、瑞康堂生物制药、福清建材商行、福建甲子润滑油、北八道集连运物流等亿元以上项目14个,项目涉及商贸物流、金融房产、旅游开发、建材环保等领域,为昌吉市产业发展注入无尽动力。

经过多年累积,援疆产业的经济拉动效应初步凸显,昌吉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292.9亿元攀升到2016年的390.96亿元,增长了33.47%;更大的效应还体现在带动就业和群众增收上。

在乌鲁木齐与昌吉交接的乌昌路南,占地170余亩的新疆汇京汽车城也是泉州援疆干部引进的企业。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来自南疆叶城县恰尔巴格镇阿依买里村的“巴郎”买买提艾则孜·图拉麦提。“在这里工作不但可以学到本领,还能挣到钱!”已经工作近两年的他正拿着一块细砂纸,轻轻地打磨着汽车漆面,说起自己的工资时,语气中难掩自豪:“我现在每个月有4000块钱收入,工作头一年,我就已经给家里寄了3万多块了,这相当于我们全家一年的收入呢!”

在汇京,像买买提艾则孜这样的少数民族员工有很多。“现在我们汽车城内的600多名员工中,有30%是少数民族,他们都非常勤劳好学,也踏实能干。”提起少数民族员工,北京汇京控股集团执行董事、新疆汇京汽车城负责人黄章平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就业,2016年8月,汇京还安排了100名来自喀什乡村的少数民族青年进入兵团职业技术学院学习,2年后学成毕业,就可以直接进入汽车城工作。

而在阿什里乡,这里的哈萨克族群众很快也要走上创业之路。2015年,泉州市援疆分指挥部结合当地产业特色,投资400万元,建设了阿什里乡民族创业技能训练基地和民族手工艺品基地。该基地集技能培训、民族特色产品制作、销售等功能为一体,2017年建成投用后,这里将成为刺绣、骨雕、皮具、银饰等哈萨克族特色产品的集中展销中心。“根据我们初步估计,只要是具备这些传统手工技能的家庭,平均每户每年有望增收3万-5万元,”阿什里乡党委副书记姜有义表示。

古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心中,产业援疆就是“授人以渔”,不论是引进外来产业还是培育本地产业,都是拉动昌吉经济发展“三驾马车”的重要“马力”,还有“一马”就是人才。

援疆医生给当地群众看病。

智力援疆培育人才 关键技术掌握提速3到5年

“如果没有这三年两批的泉州援疆专家无私‘传帮带’,我们院里的心脏介入手术业务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展。”谈及援疆医生带来的改变,新疆昌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王维哲这样说道。

据他介绍,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手术,一名医生需要经过漫长的培训、考核、实践等过程才能够取得该项手术的实施资格。因此,想要在医疗人才较为稀缺的昌吉开展心脏介入手术业务就十分困难。

“泉州方面得知这个情况后,专门指派了两批当地医院一线、优秀的介入领域专家到我院帮扶。”王维哲说:“我们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实现从技术空白发展到每年完成100多例介入手术。仅仅这项关键技术的掌握,泉州援疆医生帮我们缩短了至少3到5年时间。”

为了进一步加深两地医疗技术学习交流,提高医疗人才“传帮带”的效果,泉州援疆医疗专家与昌吉市人民医院的专家一同开展了青年医学学术技术骨干项目,该项目自2014年12月启动以来,截止去年底已举办46期,培训学员上千人次;并建设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和医学博士(后)指导平台,通过开展长期性的技术培训和学术指导,进一步提高昌吉医疗人才的数量和水平。

除了医疗,其他领域的智力援疆也不曾落下:

三年来,泉州援疆农技专家多次深入农村,为当地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研发出的巨菌草栽培技术迅速获得认可并在全疆推广;援疆干部们也主动深入基层,开展土地征收、“两违”整治等工作方法的交流探讨,拓宽当地基层干部服务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在昌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一栋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已全面建成,2017年就可以为企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

而在人才培育更广阔的教育层面上,这三年,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更是不遗余力。先后投入教育援疆资金850多万元,促成泉昌两地10所学校开展教育共同体建设。而身处昌吉的援疆教师,则更为直接地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引入昌吉。

“不论是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还是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教学环境,泉州援疆教师所做的点点滴滴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新疆昌吉市第三中学校长房海鹰表示。

“我们学校虽然没有援疆教师,但我们的校舍是泉州援疆资金援助建设的。总共3栋教学楼,现在已经建成投用了1栋,另外2栋预计2017年也能完工。”新疆昌吉市第十四小学校长仲燕说:“接下去,我们一定会带领全校的教师队伍,把学校办得更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绝不辜负援疆干部和泉州人民的期望。”

情感援疆倾力帮扶 强化两地交往绵延泉昌深情

三年援疆路,一脉泉昌情。

同前五批援疆干部人才一样,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同样肩负着推动两地文化交融和民族团结的艰巨使命。他们在注资金、引项目、育人才的同时,也在倾力做公益、促交流、助团结。

三年间,他们像盛开在天山下的刺桐花,用火红的热情与无私,挽回过即将消逝的生命,重塑过几经摧毁的信心,点亮过曾经放弃的梦想,也温暖过无数昌吉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心……

哈萨克族小女孩那拉提的母亲说:“三年前,如果没有泉州援疆医生和干部们的帮助,那拉提就不能顺利完成造肛手术,健康活到今天,是他们给了那拉提第二次生命。”

东方启智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园长朱海云说:“如果不是泉州援疆干部人才慷慨解囊,先后为我们送来5万元和10万元善款,中心都不知如何继续,他们真是孩子们的‘活菩萨’!”

就读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维吾尔族贫困生祖力皮叶说:“如果不是援疆干部叔叔们帮我交了学费,每个月还给我700元生活费,我也圆不了的‘大学梦’,谢谢他们!”

小三四工一村“艾德莱斯”爱心团队负责人尔志华·尕依提说:“三年来,泉州的援疆干部人才给我们少数民族困难户捐资捐物9万多元,他们没把我们当外人,我们也不把他们当外人。”

昌吉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潘晓红说:“现在基金中,援疆干部人才捐助的资金已经占到70%,累计达到250万元,主要用于昌吉市的大病救助、助学助困,目前已经有600多名昌吉市各族群众受益。”

……

感激的言语说不尽,但一字一句都印证了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心中的大爱与真情。

这或许也是每一位泉州援疆干部人才无言的默契——尽己所能,绵延泉昌深情。而如何让这份已经持续了18年的“泉昌”友谊更加深厚,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去年暑假,组织泉昌两地小学生参加“泉昌童心永相伴”融情夏令营活动,让孩子们到彼此的城市了解对方的生活,将“泉昌”友谊的种子根植在孩子心中;同年9月,启动泉州援疆丝绸之路旅游专列——“新疆号”,为800位泉州游客打造一回“援疆之旅”,更为两地群众开辟了一条的友谊之路……

律回春晖渐,援疆花自开。如今,三年已期满,泉州第六批援疆干部人才已经归来。这三年,他们用心、用情、用智浇灌出的援疆成果,已经成为昌吉乃至昌吉市各少数民族人民一笔宝贵财富,更成为天山下一抹永不褪色的“刺桐红”!(记者郭雅莹/文 张九强/图)

泉州援疆干部人才参加玛纳斯清水河徒步体能训练。

援疆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庆端午。


  • 上一篇:援疆工作巡礼:“嵌入式”援疆的创新实践
  • 下一篇:边疆小村那涌动的温州情
  •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法律援助 - 联系我们 - 信息举报 - 全站搜索
    Copyright (C) 2014-2015 www.xjms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疆文子文化网络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国家信息产业部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新ICP备14002711-1号

    新公网安备 650105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