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生网讯 (通讯员 许国平 张永梅) “梁叔叔好,2月15日傍晚18点14分,我父亲在新疆乌鲁木齐终于坚强、欣慰、平静的走完了九十八年属于他的人生之路。我和小弟也履行了诺言守护在他的身边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图为2017年春节期间,广东商会和粤新纪念馆梁理事长在石油医院看望卢老(左三)
2月16日上午,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侨联主席、粤新情纪念馆馆长梁日明理事长突然通过微信收到了这则由抗战老兵卢璋老先生的儿子卢远发来的卢老去世的消息,心情万分悲沉。
记者在采访他时,梁馆长回忆说,自己曾于2月11日刚刚去探视过已处在弥留状态下的卢老,期盼他能渡过这个坎,谁料…….
故友梁日明:两年交情音容犹在
梁馆长回忆起认识卢老要从两年前说起。2014年7月1日,从新疆《老年康乐报》刊发的“给党说说心里话”中得知卢老是粤籍抗战老兵,他就迫不及待地追踪到乌鲁木齐市明园石油大院,找到新疆油田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寻到刊文作者加娜·赛甫尔,在卢老家与他用广府话交谈,深有老乡见老乡之感。
图为粤新纪念馆梁理事长(右一)与卢老(中)谈笑风生
梁日明以后曾多次到卢老家中探访,或带媒体记者采访,每次都用广府话和他交谈,格外亲切。卢老很低调,为了挖掘卢老事迹,2014年10月10日,梁日明他们还将卢老的事迹采编成文——“‘四老’耄耋之人卢璋”,收录到《广东人在新疆百年实录·第三辑》中,文中还收录了卢老94岁高龄时的一首诗作“沙漠赏月诗”,如今也成为他怀念卢老的绝唱。
父亲的嘱咐:一切从简、不置办墓地、骨灰撒入大海
图为卢老青年时代的老照片
据卢老远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卢远说,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后,他专程从上海赶到父亲身边,和兄弟姐妹们一起陪伴老人。他介绍说,父亲生前曾留下嘱咐:去世后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接受战友、同事、朋友、领导等的吊唁,不搞追悼告别仪式,不置办墓地,骨灰撒入大海,不给组织增添麻烦。所以,他们兄弟商量仅在火化之日进行一下家族的最后告别,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卢远在电话中一再叮嘱,一定通过记者,仅代表父亲及他们全家向所有广东藉在新疆的家乡人、所有粤籍家乡人,特别是关爱抗战老兵公益事业的各民族志愿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多年来,他们对父亲的牵挂和关怀!祝福这些好人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记者张永梅如是说:卢璋---白求恩引领我走上从医路
新疆乌鲁木齐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中国工商报记者张永梅说:“卢老音容笑貌犹在,看到照片中的他,我好难过。令我欣慰的是,去年我陪广东省电视台记者为他拍摄了视频,成为了永恒的资料。那是2015年8月抗战70年时,在新疆乌鲁木齐卢老家门前花园里,曾与卢老合影留念后,撰文《卢璋:白求恩引领我走上从医路》的文章。一提起卢老,不能不怀念一个和老先生命运有着密切联系的人,一个把生命留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前线的人,他就是医学博士、加拿大医师、医疗创新者、人道主义者亨利·诺尔曼·白求恩。这是因为卢璋在接受采访时曾坚定地表示,白求恩是他人生的导师…….”
图为新疆乌鲁木齐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中国工商报记者张永梅与卢老的合影
张永梅介绍说,卢老是新疆的“四老干部”,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她曾以记者身份采访了95岁高龄的卢璋老人。
这个祖籍广东、192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回国后于1938年8月到延安参加革命,经过了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高级军医班学习的老革命,解放后,1952年援藏,1955年援疆,常年战斗在石油管理局所属的医疗卫生最前沿,直至1982年离休。卢璋老人集老归侨、老八路、老援疆、老石油于一身,是“熊猫级”的“四老干部”。
卢老先生开朗、健谈,好记性,有关抗日的那段往事,刻在他的记忆里,记忆最深的是曾给白求恩当翻译。
卢璋的祖父卢维庆是晚清翰林。卢璋的父亲卢海村排行老四,后在马来西亚从商。1932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生活了12年的卢璋回国。卢璋先后在广州市南武中学附小、仲恺农工学校农科学习,受进步人士抗日思想的影响,延安成为他最向往的地方。1938年8月,当时在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任主任的表哥廖承志的帮助下,他一路辗转到了延安,那年他18岁。
在延安,卢璋被编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习,后转入晋察冀边区抗大二分校第一期学习。此时,从加拿大来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也来到了敌后根据地。因白求恩不会说中文,部队要为白求恩配备翻译、秘书。卢璋正好从抗大毕业,因他曾在吉隆坡英文学校读书,英文功底好,中央卫生部就把他调派给白求恩当翻译。
卢璋回忆:“白求恩的胸外科医术当时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都享有盛名,这样一个有名的大夫工作起来十分敬业,他能废寝忘食地连续工作五六十个小时。他平时待人和蔼可亲,但工作时对人要求却很严格,有时会因为他人的工作失误发很大的脾气,但大家都很佩服他。在那个时期,大部分手术都是在前线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进行的,周围不时有爆炸声、枪声传来,但白求恩丝毫不受影响,特别专注地做着手术。他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了我。”
半个月后,因为白求恩和他的医疗队要转移到其他阵地,卢璋和白求恩就此作别。临行前一天,白求恩和卢璋谈了一次心。谈话间,白求恩语重心长地询问卢璋将来的志向。卢璋说:“当时我还年轻,除了一心打鬼子并没想太多。白求恩看我不知所以然,就非常坚定地建议我说,‘考虑学医吧’。”
图为抗战老兵卢璋50年代的医师证书
白求恩的这番嘱咐成为卢璋一生的选择和追求
卢璋义无反顾来到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学习,后来这所学校被合并到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卢璋被编入第十九期学习了3年后,从此走上了从医道路。这一路走来,他曾出任新华通讯社卫生所所长。解放后,1952年他奉命援藏,出任西藏昌都民族工作大队副总队长兼昌都地区人民医院院长;1955年他受命援疆,先后出任新疆石油局独山子矿务医院院长、新疆石油管理局卫生处处长、乌鲁木齐石油办事处处长等职。在老人的心里,这段抗日经历是他一生的自豪。
新疆抗战老兵团队志愿者:抗战老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2016年8月卢老在新疆乌鲁木齐明园居所花园查阅资料
新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发起人丁德保老班长回忆说:“抗战老兵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卢老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是我们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最可爱的人,他在医疗事业中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精益求精的医术救治了无数个病人,无愧为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本地志愿者关注和参与到抗战老兵的公益事业来,为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助力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家住乌鲁木齐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王疆得知卢老逝世的消息后,心里很悲痛。他说也很巧,前两天才刚刚看完新版的《白求恩传》,他坦然:“白求恩应是抗战老战士卢璋老先生的恩师和榜样,为抗战做了很多贡献,后人永记缅怀他,新疆志愿者祝卢老一路走好……”
图为2015年7月四位抗战老兵(卢璋、李民生、彭换扬、钟梓林)在新疆乌鲁木齐美术馆门口合影
乌鲁木齐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新疆消费晨报记者李萍回忆道, 还记得2015年夏天,卢老在家中接受她和亚心网的记者采访,卢老的小院里栽种着各种颜色的郁金香,卢老在马拉西亚的吉隆坡出生长大,郁金香是那个时代,南洋华侨最喜欢栽种的花木,卢老还在院子里自己栽种了鲜美的葡萄,一边接受采访,一边热情的招呼说,先不着急,那是他亲自栽种的,别让了快先来吃葡萄。听卢老讲述抗战往事,一切都像电影一般,他还让我亲自摸他的后脑勺,说是当时百团大战时留下的伤痕,我摸了摸那个被炮弹皮砸中的伤痕,伤痕部分没有头发,一块褐色的凹坑。
图为2015年夏天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新疆消费晨报记者李萍在采访卢老时的合影
图为抗战老兵卢璋当年在向记者敬军礼以示怀念归队的老战友
一名志愿者至今还能记得卢璋八十八岁生日时,友人为他作的部分诗作:
一
风华盛茂辞侨家,不畏万里战荆沙。
满怀抱负奔圣地,矢志抗日救中华。
二
峥嵘岁月谱华章,赤胆忠心悍梓乡。
沙场百战穿梭急,笑淋弹雨救死伤。
(文中图片均由采访对象及亲属提供)
上一篇:拜城县村民欢迎“远”道而来的沙雅县亲戚
下一篇:靠技能脱贫 用双手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