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心网讯(记者刘昕)在这个酒店饭馆遍布大街小巷的市场经济时代,只要手里有钱、包里有卡,人们可以说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对生活在如今的人们来说,吃饭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
但是如果时间倒退三四十年,那个时候即便是有钱,可能也会吃不上饭,因为在粮食的购买过程中,除了要有钱以外,还需要粮票。“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有钱都不如有粮票来得实在。”回想从前,家住乌市西山环卫处的张连芳对粮票印象深刻。
张连芳保存的居民粮油供应证和全国粮票、新疆地方粮票和乌鲁木齐市粮票。亚心网记者马元摄
张连芳所说的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对于他们那一辈人来说,粮票曾经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了太多、太深的印记。从1955年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开始,粮票应运而生,直到1993年政府放开粮食价格,正式取消粮票,中国经历了长达38年的“票证时代”。
有钱不如有粮票
57岁的张连芳经历过那段粮票比钱值钱的日子,她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全国粮食紧缺,只要是购买和粮食有关的东西都需要支付粮票。“没有钱,日子还可以过下去,但是没有粮票,就只有挨饿了”。
张连芳说得一点也不夸张,在计划经济时代,粮票曾经是全国人民公认的“第二货币”,在粮食供应紧张的时期,凭借全国粮票也许就能走遍全国。如果没有粮票,就是吃顿饱饭,可能都有困难。
78岁的孙兰英上世纪50年代从山东老家支边来到新疆,在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的一个团场工作。她说她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70年代回家探亲。
“那时候的交通哪有现在这么发达,一路上要走好久,除了钱以外,还得带上足够的粮票才能出门,不然一路上就要挨饿。”孙兰英说,每到吃饭的地方,都要同时付给人家人民币和粮票。“如果你只给钱,人家根本不会给你饭吃,因为那时候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
在计划经济时代,粮票除了可以买粮食以外,还能换鸡蛋,甚至于直接换钱。
月初排大队换粮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粮食局的陈副巡视员已年过五旬,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和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粮食人”。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买粮食要去粮食局,换粮票要去粮食局,上街买东西要用粮票,出差、探亲也都离不开粮票,而粮本,则详详细细地记录着每家每户的粮食量。”陈副巡视员说,那时候,能在粮食部门工作,是大家都非常羡慕的。
因为每家每户乃至于每个人的粮食总量,都是按月发放的,根据年龄的不同,每月的粮食量也不同。“每个月的月初,市民便会拿着粮本到自家附近的粮店去领粮票,那几天粮店是全市最热闹的地方。”张连芳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骑着自行车的人驮着面粉、大米从粮店出来,脸上挂着笑,这时也是粮店工作人员最忙的时候,粮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因为当时各省份之间的粮票也有差异,相互之间并不能流通,所以如果要跨省份出差或者回老家探亲,还得去粮食局兑换全国粮票。“全国粮票不是能随便兑换的,兑换前要先去单位开证明,然后带着粮本到粮食局,兑换多少粮票,就要从你家粮本上扣掉多少粮食,不然的话就属于多吃多占。”陈副巡视员说。
从“第二人民币”到收藏品
不久前,因为装修房子收拾东西,张连芳发现家里还有近百张粮票。“孩子们已经不知道粮票是干什么用的了,但是我看到这些东西却想起了好多过去的事情”。虽然现在粮票已经没有太多的用处,但张连芳却还是留下了那些粮票,作为纪念。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粮票还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人民币”,改革开放以后,物资慢慢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肉类以及蔬菜的供应逐渐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粮票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我1976年下乡的时候,城里还是凭票吃饭的年代,等我1979年从农村回来,凭票吃饭的现象就已经不像当时那么明显了。”张连芳说。
陈副巡视员回忆说,1963年到1966年前后,因为国家狠抓经济恢复,当时新疆的粮食生产有了很大的提高,本地粮食不但有所结余,还能给内地一些省区市调粮,有些粮食还能出口。“1967年以后的10年里,新疆的粮食又出现了紧缺,在那个阶段,新疆从内地调了大概8.9亿公斤粮食解决人民吃饭的问题,再往后,从1978年至今,新疆的粮食生产形势一直都还不错”。
如今,粮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对于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一辈人来说,粮票的存在不仅仅是我国粮食短缺年代的缩影,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年代,党和政府为解决人民吃饭问题、实现温饱所作出的努力。
对于张连芳他们来说,小小的粮票还承载着他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
记忆风貌
上半月吃得多下半月饿肚子
“每人每月就那么多粮食,你要是上半个月吃得太多了,月底就没得吃!”张连芳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断粮是乌鲁木齐人多多少少都曾遇到过的事情。
张连芳家兄妹两人,在那个年代算是孩子少的家庭,再加上父亲当时是建筑工人,粮食量相对要多一些,所以家里还算是比较富裕的。“我爸当时不在家吃饭,但是他的粮食在家里的粮本上,每个月月初,妈妈会去粮店把他的粮食换成粮票领出来,爸爸吃不完的粮票就是家里富余的”。
但并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像张连芳家那么幸运,如果家里的男孩子多一些,那么到月底家里的粮食肯定是不够吃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到了月底,经常可以看见有人端着盆子到邻居家借粮。等第二个月月初,去粮店领了粮食回来再还给邻居”。
在张连芳的印象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乌鲁木齐也有一些饭店、饭馆,但是往往去吃饭的都不是本地人。“本来粮食就不多,下馆子吃饭又要给钱又要给粮票,本地人都觉得这样太浪费了”。
记忆背景
全国各类粮票有14000多种
粮票诞生于1955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物资极度匮乏,粮食无法敞开供应,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国家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对非农人口按照劳动差别、年龄大小进行居民口粮分等、定量供应,但新疆的粮票诞生,则在晚于全国之后的1957年。
据不完全统计,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粮票品种繁多,包括农村口粮粮票、工种粮票、补助粮票、知青回城粮票、光荣家属粮票、干部下乡粮票、军用粮票等。
按照供应对象划分,通行的粮票有三类:一是全国通用粮票,二是地方粮票,三是特种粮票。粮票的面额各不相同,有半两、一两、二两、一斤等。据不完全统计,发行过的粮票加起来有14000多种。
1993年2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指出要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同年4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下发文件,取消粮票的使用,自此,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