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 (图/文 记者王素芬)喀尔曲尕乡阿瓦提村,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最偏远的乡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缘。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们世代与风沙博弈着,又因塔里木河的滋养,一隅绿洲得以安然存在。
近日,阿不都克然木开着自己的农用车到棉田作业。
110 公里,是阿不都克然木家与县城的距离,要驱车两个多小时。解放前,他的爷爷到县城只能划船或坐毛驴车,几天方能到达。
途中,沙丘无际,植被稀疏,昭示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界。除去挺拔的胡杨,沙丘上隆起一个个馒头状的鼓包,由一丛丛红柳固定着,任由沙尘暴也难撼动。秘密在于,看似柔弱的红柳下,伸展着巨大根系,扎向大地最深处。如同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罗布人的命运兴衰、生存方式的改变,见证了塔里木河水系以及环境的沧桑巨变。
阿不都克然木的祖辈世代以渔猎为生,划着整木凿刻的独木舟“卡盆”,捕鱼一天便足够维系全家几天的生活。到了他的爷爷吾守尔阿洪那一辈,河流改道后,罗布泊湖面日渐缩小,罗布人不得不放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吾守尔阿洪外出刻苦学艺,回到喀尔曲尕成为了一名铁匠。
阿不都克然木的父亲艾买提·吾守尔现年78 岁,新疆和平解放后,在乡里接受了几年教育,后来成为村主任,家里还养了些牛羊,家中光景勉强过得去。
阿不都克然木说,国家的土地政策越来越好,我们新一代罗布人开始垦荒种地,日子也越来越富裕。
第一个买外国农机的人
阿不都克然木家很醒目,把守大院的是8米长的电动门,这在全乡独一家。这个身高近1.9米的维吾尔族男子,身姿挺拔,面膛黑红,话语不多,对话时总是停顿几秒,沉稳干练。
在这个2013年底才实现通电的乡村,曾经谁都以为,只有小学文化的阿不都克然木会顺理成章地成为牧羊人。可他脑子活,善于学习,喜欢尝试新事物。1998年,他借了农机,在塔里木河附近开垦了100亩荒地,种植棉花。由于家族此前未种过地,他虚心学习汉族农户种植经验,在摸爬滚打中不断进步。经过12年努力拓荒,他家耕地面积增长到近千亩。
2009年,他见邻地块的汉族邻居使用“洋”拖拉机犁地,好奇地观望——这么贵的洋玩意儿到底咋样?没想到,那台拖拉机犁地十分快,他越看心里越痒。
“后来,我家的地,汉族邻居帮着犁了,我自己也试着用了,好得很!马力大,干活效率高。”阿不都克然木当即决定购买一台“洋”拖拉机,当年就用在近千亩耕地上。方圆百里的维吾尔族农户中,他是第一个购买外国农机的人,此举可谓石破天惊。
“开始,天天都有村里人来看热闹,盯着我开‘洋’拖拉机干活。每次都问,洋机器这么贵,质量行不行?到底划不划算?”
回想那时,自己一遍遍地回答相似问题,阿不都克然木笑着摇头,“我用了一年‘洋’拖拉机,感觉质量特别好,后面连续买了多台,开荒的面积越来越大,大家看到了事实,都跟着买了。”
这无疑是“领头羊”作用。如今,地广人稀的喀尔曲尕乡,农户们所购拖拉机80%选择了洋品牌,超过100多户在使用,其中购买大型拖拉机的有30多户。
垦荒数字几何式增长
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喀尔曲尕乡属干旱荒漠环境,土壤属轻质沙壤土,比较肥沃,地表水主要来自塔里木河。过去,河畔周边农牧民多以渔猎和放牧为生,极少耕种,近20来年才加快了拓荒步伐。
阿不都克然木就是其中一位拓荒者。将荒地变为良田,已成为他的事业。从100亩地到1000亩地,光阴划过12年;从1000亩地到5000亩地,用了不到6年。
对于庄户人来说,阿不都克然木的发展,几乎是几何式跳跃。他却谦逊地说:“机械化了,地也多了。”
2014年,在阿不都克然木看来,是富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年初,他将2000亩地以每亩每年550元的价格外包,当起了“包租公”。其余3000亩地自己耕种,他想精耕细作,用科学方法管理。
两年前乡里通了电,阿不都克然木得知用滴灌种地“厉害”后,便将电网拉到了地里,全部棉田实现了滴灌管理。此外,他还添置了一台价值70多万、220匹马力的大拖拉机,他家3000亩地都够用了。
原先又是整地机又是拖拉机,需要雇四个驾驶员。现在用大拖拉机,白天磨地平地,晚上犁地,每天耕作400多亩,只雇两个驾驶员就够了,省了人工。要知道,在当地开荒种地不算难,难的是人力有限。
对于这台大拖拉机,阿不都克然木非常爱惜,每天擦拭得锃亮,还为其盖了间200多平米的专用车库,进出院子都是遥控电动大门。这一点,成了十里八乡的饭后谈资。
前前后后,他总共购买了8台大拖拉机、7台小拖拉机。这两年,已将前期买的拖拉机转让给亲戚和乡邻,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他颇为自豪地说:“我的‘洋’农机开出来,可以组成一个车队呢!”
大梦想是买台采棉机
喀尔曲尕意为“盛产雄鹰的地方”。该乡共有三个开荒大户,阿不都克然木是唯一拥有大马力拖拉机的。他开荒的速度比其他人要快许多。
以前,未使用“洋”农机时,耕种1000亩地,他天天亲力亲为,耗在地里非常疲累。现在,他只需在家中电话指挥雇工,农忙时去地里转转,就能轻松搞定3000亩地。他家常年雇工有50多人,到了拾花采棉季,还雇有200多名临时工。
以耕地为生,却不再是满身泥土灰垢。时下,阿不都克然木衣着整齐,皮鞋锃亮,手握一万多元的翻盖手机,开着全乡顶级的豪车——价值百万的奔驰S350。初次见面,谁也无法想象这个远近闻名的“大富翁”是个庄户人。
坐拥5000亩耕地,守着现有的农机车队,阿不都克然木并未止步。他日思夜想的问题,就是购入更多适宜机器,更有效率地继续开地,实现宏远目标。
说起未来,他的眼睛亮亮的,“除了购买马力更大的拖拉机,我最想买一台质量好的大型采棉机,但两三百万的价格不是说买就能买的……”
多年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居全国之首。对于大型采棉机,阿不都克然木一直在密切观察。“这两年,我雇人拾棉花,每年人工费就得上百万。若采棉机干得好,价格贵也能接受。因为,光凭我自家的地,两年就能收回成本。如果替别人拾花,一天收入近10万。”
毕竟是不小的投资,他很谨慎。听说石河子和阿拉尔已有人购买了采棉机,他去考察了一番,发现机器采棉效率高,而且采得很干净。今年,尽管还没凑足资金买采棉机,他仍将地里都播上了机采棉。
“先雇别人的采棉机用一下,比人工省事省钱。钱够了,我也赶紧买一台!”阿不都克然木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愿意尝试,判断力准确,这也是他稳步发家的重要因素。
阿不都克然木15岁的女儿在库尔勒市读高一,从小上双语班,汉语很好,经常给他当翻译。富裕之后,他总是想方设法开阔眼界,不仅在天山南北考察,2014年还去了台湾旅游。
初夏,距阿不都克然木家10公里之外,茫茫沙丘间,3000亩棉田绿意盎然。“请深秋再来吧,那时喀尔曲尕的胡杨金灿灿,鱼儿美羊儿肥,我家地头的棉花也堆成了山。”阿不都克然木自信满满地说,他未来的计划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