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生网讯(通讯员 方雪)呼图壁县大丰镇农民王智坐在家里看着电视,玩着手机,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呀,该浇水了,有点缺水。”王智坐直了身子继续点点手机,“好了,水浇上了”。种地不下地,王智幽默地说:“如今种地可潮了,不用再穿着胶鞋扛着铁锹进地了,点点手机,看看电脑就行了。”农民出生的王智如今也像个农业专家,他说:“小农水项目的实施,使灌溉发生了由铁锹到鼠标再到手机的变革,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农民种植大户杜强说:“现在通过重点县项目,我成立合作社,流转了8000亩地实施自动化,放到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现在我们不用进地劳作就能实现增产丰收,现在水费50-70元,亩产量棉花300-420公斤。”
近年来,呼图壁县通过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巡礼项目,建成“高效节水工程示范区”、“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示范区”、“高效节水工程示范区”、“支渠改造及配套工程示范区”、“现代化灌区示范区”等。水利局局长付学军说:“小农水重点县的建设,实现了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的转型、工程数量向工程质量的转型、农户分散管理向土地联营合作模式统一管理的转型、高效节水向高效用水的转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智能型的转型、井水滴灌小系统向万亩河水滴灌大系统的转型、技术单一型向综合集成型的转型,全县农田水利保障水平逐渐提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着力强化技术保障。
在大丰镇3万亩河水滴灌“大首部”工程中,联丰村上游修建了一座条型滤网板式沉淀池,采用自压供水方式,这种新式滤网板代替了常规河水滴灌配套的砂石加网式组合过滤器,实现了池体小、工程量省、造价低、无需动力、运行费低等优点。在红山村一组滴灌工程中,采用了低压小流量滴灌技术,延长灌溉周期和作物有效吸收水分时间,提高了灌溉均匀度。创新设计的“单向内斜跨式”、“单向外斜跨式”、“双向内斜跨式”、“双向外斜跨式”、“溢流屋脊式”、“网笼”式等6种不同形式的“大首部”,有效地解决了沉砂、过滤及处理微生物的问题,工程量省、无需动力、运行费低。
大丰镇红柳塘村智能化灌溉示范区项目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切实提高了高效节水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供水、用电、造价、节约劳力、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较传统滴灌方式明显提高,农民积极性高涨,实现了灌溉方式的巨大跨越。
高效节水示范区项目中构建了“数字水利平台”,为“科学、合理、优化、高效”地配置水资源和进一步促进高效节水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军塘湖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试点项目,明确了农业初始水权,制定了水量交易办法,并探索了“农业综合节水-水权有偿转换-工业高效用水”的循环机制,开创了跨行业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先例,建立了“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节水”补偿机制。
在军塘湖流域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建立了“6+1”工作机制,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强化项目管理,构建了节水项目带动、滴灌工程建设、自控系统应用、信息平台建立、工程维护管理齐抓共管的示范区建设体系,打造了一批精品亮点工程。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标准农田,达到了规划高起点、科技高含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产出高效益的目标,从而提高了重点县建设标准。
加强建管,创新机制,着力强化管理保障。
呼图壁县创新了管护模式。建立了末级渠系工程管护奖惩机制,形成水管单位监督指导、乡镇政府督促落实、用水协会具体实施的工程管护格局。积极探索多种高效节水工程长效管理方式,如:“专业合作社+专管人员”、“农民用水者协会+专管人员”、“村组+专管人员”、“农业种植大户自行管理”等模式,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住、用得好、长受益;推进了土地合作联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品种、播种、中耕、灌水、追肥、植保、采收、分红等八个环节的统一。全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6家,土地合作联营面积达到35.5万亩,辐射带动农户1.2万户,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全面提升,拉动了高效节水农业的持续发展。建立了高效节水工程数字信息定位管理系统,全面掌握各年度、各乡镇、各村组实施高效节水的准确面积和具体地块,保障了大规模高效节水工程的规范管理。
副县长马杰说:”为规范管理。政府出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实行项目统一规划、资金统一管理、材料统一采购、工程统一管理、完工统一验收的‘五个统一’的管理模式。着重把好四关,即材料‘采购关’、技术‘标准关’、工程‘质量关’、施工队伍‘准入关’,实现了重点县建设管理规范化、施工程序化、检验标准化、资料系统化。”
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着力强化资金保障。
为确保小农水建设资金筹措到位,大力度整合涉农资金,引导社会投入。扭转了各涉农部门“独自为政”、各涉农项目“各自为战”、各涉农资金“分散使用”的被动局面,形成了“整合捆绑、合力建设、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农田水利建设新格局。“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组织农民参与工程规划、筹资、投劳、建设、运行、管护的全过程,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小农水建设,形成了政府投入与群众投入、社会资助等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县长丁大明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农水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高效节水奖补机制,将农水项目建设任务纳入综合目标考核,按照农业节水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实施,保证成片推进,建成一片,使用一片,受益一片,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实施小农水建设的积极性。”据统计,三年累计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投资4945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600万元、自治区补助资金2360万元、自治州补助资金121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89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7042万元、农民投劳折资606万元,实现资金整合6724万元。
今后,呼图壁县将把“小农水”做成“大水利”,以“小农水”促进“大民生”,彻底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全方位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丰镇红柳塘村智能化控制示范区
牧区水利建设
现代化灌区示范区大首部建设
高效节水示范区首部建设
滴灌棉花
高效节水示范区
五工台龙王庙二队河水滴灌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渠道改造
(供稿:呼图壁县水利局)
上一篇:远隔千里 阻挡不了她们的民族团结之情
下一篇:民族团结一家亲,志愿服务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