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生网叶城讯(通讯员 徐金娟)叶城,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在这里,各民族兄弟姐妹在风俗习惯上相互尊重、发展生产上相互学习、遇到困难时相互支持、节庆活动时相互庆贺,实现了生活、生产、感情的深度交流交往交融,在“同呼吸、共命运、心相依、情相通”的民族团结画卷中共享发展成果、共品家人温暖。
民族团结重在平时
“爸爸,我在县城里的香港巴扎,一起吃饭吗?”3月5日午时,叶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胡国荣收到维吾尔族女儿布左拉•尼扎买提的微信后,心头暖暖的。几乎每一天,这父女两都会通过微信聊上几句,大则谈未来规划,小则询问一日三餐,感情非常好。
胡国荣和布左拉•尼扎买提一家是在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启动后,正式结为“亲戚”的。其实在2013年,两家人就结下不解之缘,早已把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思路融进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
2013年9月的一天,胡国荣在该县江格勒斯乡麻扎艾热克村调研时,发现村民尼扎买提·买合木提家的女儿布左拉•尼扎买提躲在不远处抹眼泪,一问才知道,布左拉•尼扎买提考上了塔里木大学,但由于家中姐妹多、父母年迈、劳动力缺乏,母亲常年患病,家里连布左拉•尼扎买提上学的生活费都供不上了,更别说学费了,她不得不放弃上大学这个梦想。
“孩子,你不上大学太可惜了。”农村出生的胡国荣不忍看见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当即承诺由他来资助布左拉•尼扎买提上大学的费用,并在每个月支付她500元的生活费,直到其大学毕业。胡国荣不仅资助布左拉•尼扎买提上大学,在得知她的母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时,胡国荣还主动带她到医院看病治疗。胡国荣自己也患有糖尿病,每当他买降糖药时都不忘给布左拉•尼扎买提的母亲也买一份,还热心为她买了一台血糖检测仪,方便监控血糖。胡国荣诚恳地说:“我们和布左拉•尼扎买提一家早就跨越了‘亲戚’这个身份,我就是他们家的一份子,我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这个家庭的一切困难”。
2014年7月10日那一天,令胡国荣很难忘。上大学二年级的布左拉•尼扎买提放寒假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到县城找到胡国荣。她怯生生地说:“我的爸爸生了我,您却培养和成就了我,您也是我的爸爸,以后我可以叫您‘爸爸’吗?”胡国荣高兴地说:“可以啊!”以后,布左拉•尼扎买提有了汉族爸爸,胡国荣有了维吾尔族女儿。
有一年春节,布左拉•尼扎买提给汉族爸爸拜年,胡国荣给她送了一部手机作为新年礼物。有了手机,布左拉•尼扎买提经常用微信和汉族爸爸联系,她的汉语发音和书写不正确时,胡国荣总会及时纠正,在胡国荣的帮助下,布左拉•尼扎买提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了解到布左拉•尼扎买提没有去过喀什市,他就抽出时间,带布左拉•尼扎买提到喀什市参观艾提尕尔广场、香妃墓、国际大巴扎等旅游景点,陪她逛商场、买衣服、吃美食,尽可能帮助她完成一切未完成的梦想,为她搭建开阔眼界的平台。一路上,他们就像亲生父女一样,无事不说,无话不谈。
布左拉•尼扎买提曾用汉语写过一封感谢信给这位汉族爸爸,几度湿润了胡国荣的眼眶,他一直当宝贝一样珍藏。信中说:“这几年,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有您的无私父爱,我感到浑身充满战胜困难的勇气,这种父爱激励着我前进。”
胡国荣的父爱,不仅改变了布左拉•尼扎买提的命运,也改变了她一家人的命运。胡国荣为布左拉•尼扎买提的妹妹介绍了工作,外出务工后的妹妹,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布左拉•尼扎买提的3个姐姐也在胡国荣的动员和帮助下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了。他还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布左拉•尼扎买提亲戚家的困难。几年来,胡国荣逐渐变成了布左拉•尼扎买提一家的“主心骨”,让布左拉•尼扎买提家每一个心中都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胡国荣教布左拉一家使用电饭锅蒸米饭
胡国荣在布左拉家做客
民族团结重在交心
一名通过“自治区大学生村官”统考来到叶城县工作的吐鲁番鄯善县女青年,爱岗敬业,踏实工作,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倡导民族团结,与当地同事友爱互助,她就是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
2010年2月,初到叶城县依提木孔乡的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被暂时安排在集中暖气、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居住,看着后来的2名汉族干部被安排在小平房内,她立即找到乡领导,主动邀请2名汉族干部与自己一起居住。“你们风俗习惯不一样,真的愿意跟她们一起住吗?”乡领导犹豫的疑问道。她回道:“平房太冷,架炉子供暖又麻烦还不安全。我们风俗习惯虽然不一样,但可以互相宽容,相互理解。我们之间除了语言不同以外,没有什么不同。”因为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的执着要求,不同民族的3名姑娘就这样在一个屋檐下同吃、同住,共同度过了一个月的美好时光,并在彼此给予的点滴感动中许下了“一声姐妹、一生姐妹”的誓言。
当时与她一起居住的汉族女孩董琴说:“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是一位超级善良、贤惠、真诚的维吾尔族姑娘。我加班,她主动帮我带饭;看我忙不过来,帮我打电话给各村通知会议,承担本不属于她的工作;双语上有不会的专业用语,都是她耐心的给我教;有一次我生病,她为我烧水、买药,甚至默默地帮我洗了衣服”。
汉族室友帮助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的点滴,她当作毕生财富珍藏在内心深处,念念不忘。“室友会协助我翻译领导安排的资料直到深夜2点;会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为我解释类似‘科学发展观’这样的专业用词;会手把手教我使用计算机制作PPT;还会请我吃大餐,庆祝我顺利通过‘自治区幼儿园教师’统考……我们在工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相亲相爱。”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怀念那一段快乐时光,情绪激动地说。
如今,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在叶城县城东幼儿园担任幼儿教师,时常得到汉族同事的关爱和关照,而她,依旧是那个爱护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的姑娘。“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汉族同事们都主动帮助我。如果我给孩子教的有些儿歌的汉语发音不太对,也会及时给我纠正,她们总是鼓励我,从来不笑话我。”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感激地说。
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双语幼儿园,大部分是维吾尔小朋友。汉族老师和维族孩子、家长沟通中时常会有点困难,她就主动承担起“翻译官”和“双语老师”的工作,每周一或者周二,用一个小时间教汉语老师一些维吾尔常用语言和文字书写,平时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汉族老师做着翻译。
城东幼儿园教师牛金梅说:“有一次单位集体组织去看望扶贫户,我因为身体不舒服,没有参与。周末自己单独去开展慰问,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老师为了我更好的和贫困户沟通,主动要求陪我去,那天忙到晚上十一点才到县城,她总是像家人一样温暖、感动着我。”
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不仅与同事互相帮助、相处和睦,连汉族学生的家长也成了她的好朋友,校园里常常传出她与同事、学生家长的欢声笑语,常看见她与民、汉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画面。阳光下,她好似一朵绚烂多姿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叶城的大地上盛情开放,那么夺目、美丽!
“民族团结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在我们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民族团结之花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高举你那热爱民族团结的手,你和我没有什么区分,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玛伊热•阿卜杜热伊木的笔记本内这样写到。
玛伊热教小朋友看图识字
玛伊热与同事亲切交谈
民族团结重在行动
说起叶城县公安局宗朗派出所宗朗村警务室民警鲁小龙,本地村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是326户村民心里“亚克西的巴郎子”。
2012年春节,还在乌鲁木齐一家塑钢门窗加工厂做销售工作的鲁小龙,经在叶城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工作的艾热西丁·艾买提这个“铁哥们”建议,萌生了成为一名警察的想法。4月28日,经过层层过关斩将的鲁小龙顺利通过全疆农村和社区警务工作考试,正式成为一名村警。在工作5年里,他用1800多个日夜,践行了“铸团结之魂、固团结之基、聚团结之力、成团结之事”这20个大字。
据鲁小龙回忆,有一年鸡苗上市的时候,他自掏腰包给辖区贫困户购买鸡苗帮他们养殖脱贫。当卖家听说鲁小龙是给维吾尔老乡送鸡苗做好事时,将原来每只6元的鸡苗降到4.8元出售,他高兴地一次性购买了500多元鸡苗,分别送到了5个贫困户手中。除了送鸡苗,有时候警务室结省下来的面粉,哪怕只有半袋子,鲁小龙都会在走访的时候,送到需要的贫困户家中。赶上农民收麦子,农民几点起床,他总比农民早起一个小时,到田间看看哪个农户家里没有劳动力,就带上警务室的协警去义务帮忙。
“宗朗乡3村(宗朗村)”这是鲁小龙专门给辖区年轻人建立的一个微信群,里面显示有53人,这些年轻人平时非常活跃,他们在什么地方做什么,遇到什么困难了都会向鲁小龙说。他说:“我们平时在群里什么都说,大家就像兄弟姐妹,比如去阿克苏经商的一些小老板,喜欢在群里给大家发红包,我有好的维吾尔手机彩铃了,需要大家知道的时政消息,或者寓言故事等,也都会和大家分享。”
爱心无言,润物无声。鲁小龙用无私心血和汗水逐渐打开了群众的心结,取得了群众的信任,使群众工作局面逐渐活了起来。在辖区群众中传着这样一句话,说:“鲁小龙是真正给百姓办事给农民服务的好民警,鲁小龙来了,警务室的门打开了,辖区群众团结友爱,和谐向上,一定会安定无事!”
4年前,该村村民阿卡依提•巴拉提的妻子去世了,留下了一个十多岁的女儿。阿卡依提多次想再婚,找个女主人更好的照顾孩子和家庭,都遭到女儿坚决地反对。无奈之下他只好请鲁小龙来做“和事佬”,经多次上门给阿卡依提的女儿做思想工作,最终征得到孩子的同意,了却了阿卡依提的心头事。“突然有一天,阿卡依提来找我,说他不想结婚了,要把结婚的钱省下来,供女儿上大学,还说自己患有严重的胃病,怕活不长,女儿上大学的事儿想托付给我。”鲁小龙当时心里想,这事儿太大了,自己承担不起,但是再细一想,村民能这样信任自己,这难道不是一种简单却厚重的幸福吗?这也是多年付出的最大回报和前进动力!
鲁小龙入户走访
鲁小龙与村民交谈
一桩桩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故事、一幕幕温情四溢的民族团结画面、一句句暖心如火的民族团结话语,都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感动,更是叶城县55万名各族人民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赞歌,他们用实际行动印证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个永不过时的誓言。
上一篇:筑牢民族团结钢铁长城
下一篇:民族团结一家亲,志愿服务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