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生网讯 (通讯员 富生忠)呼图壁县村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师资、有教材、有制度、有活动的标准开办了“农牧民夜校”,充分利用晚上、农闲等时间开展培训,帮助当地群众了解扶贫政策、坚定脱贫信心,掌握农牧业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新风正气。
组织管理到位。全县51个村充分整合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农民文化活动中心、“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现有教育阵地资源,做到了教学阵地全覆盖。夜校采取“固定+特聘”的方式,不但有驻村干部授课,还邀请部门帮扶人员、农技人员、公安民警、中心校教师、大学生村官、道德模范、致富能手、身边好人、农村知识青年上台讲课,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深受各位学员的喜爱。同时各村从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成员、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中确定2名政治坚定、经验丰富、群众信服的人员负责夜校日常工作,确保夜校学习有序开展。
突出学习重点。各工作组联合基层党组织制定完善夜校教育规范化管理、落实场所管理、教学效果评估、奖惩等6项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农牧民夜校”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教育培训规范有秩序。定期向农村群众公示学习“点题课单”,再把群众想“学什么”收集上来制成课程单,实施“菜单式”点课教学。学习内容主要围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文明礼仪、特色农业、养殖业、手工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电子商务、涉农政策、整脏治乱、农牧民适用技术等,为农牧民搭建了一座了解外界的桥梁。
丰富学习形式。征求老党员、贫困户学习意向,从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以“三定一评”(定培训计划、定培训主题、定培训要求、评价培训效果)的方式组织开办农民夜校。采取讲座、现场操作讲解、点题培训、专题培训、流动授课等各种鲜活的形式,制定教学方案,注重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全体学、外出务工群众寄学、边远牧区群众马背送学、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网络学、党员中心户互助学、身体不便未能参加的党员志愿服务队送学、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互助结对学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同时邀请县内农业技术专业能手,把农业适用技术及时传授给农民,组织身边有经验的产业大户“现身说法”,用他们通俗的语言,实在的做法,给村民送上科技种植养殖“宝典”,为农民发展产业“支招”,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督促不留死角。将农民夜校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考核项目,制定了具体目标管理方案。根据“农民夜校工作数据库”的记录,县委组织部、乡镇对各村授课老师的讲课次数、讲课内容、听课人数、群众反响进行综合考评,不定期深入到各村进行监督检查,对夜校授课进行严格把关,对授课内容不贴近群众,教师备课不熟练、听课人员不齐等坚决不开班或推迟开班。“学政策、学技术、学新风,学习间隙,看上一段新闻,唱上一首歌,或到操场跳上一段欢快的广场舞,不再是天亮起来干农活、天黑躺下睡觉。现在村民的生活内容丰富多了。”村民们感叹道。 目前,各村已开展学习活动累计73场次,网络新媒体平台推送学习信息9期。
(供稿:呼图壁县“访惠聚”驻村工作办公室信息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