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市市长强调:抑制柴窝堡湖萎缩 彻底关停湖区2万余亩灌溉机井
要求有关部门将柴窝堡湖湖面划为生态保护区
亚心网讯(记者 赵梅)“要多措并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抑制柴窝堡湖湖面萎缩,彻底关停湖区内2万余亩农业耕地的灌溉机井”,近日,乌鲁木齐市市长伊力哈木·沙比尔带领市环保局、水务局、达坂城区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对该区域有关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时这样强调。
伊力哈木·沙比尔强调:一要继续实施“退耕补湖”政策。彻底关停湖区内2万余亩农业耕地的灌溉机井,同时停止白杨沟河、三个山河地表水农业灌溉;二是合理调整水资源开采计划。将柴西、柴北两个水厂调整为备用水源,并进行限采措施;三是严格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停止该区域任何开发建设活动,要求规划及有关部门将柴窝堡湖湖面35平方公里外延1公里确定为蓝线范围,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四是加强湖区周边区域环境治理。建立并完善湖区周边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消除柴窝堡湖周边生活污水对柴窝堡湖水质的影响。
通过“退耕补湖”、压粮保水、控制取水量等措施,力争在短期内实现对柴窝堡湖水量减少趋势的有效控制,使地下水位逐步恢复,恢复柴窝堡湖的生态环境功能。
今年春季以来,由于乌鲁木齐区域降水偏多,气温偏低,蒸发量较小,加之柴窝堡乡退耕农田万余亩,关停不少农业灌溉机井,湖区补水量有所增加,新疆环境监测总站的遥感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柴窝堡湖水面一度增大至14平方公里,湖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所缓解。
上世纪90年代,柴窝堡湖水面一度达30平方公里,该地区生物多样丰富,是候鸟迁飞的重要歇息地,在维护和保护乌鲁木齐地区生态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乌鲁木齐市柴西北水源地和柴西南水源地建成运行,截取了柴窝堡湖的地下径流补给,造成入湖补给水量减少,湖面开始萎缩,2010年以后水面明显下降,至2014年水面降至0.2平方公里。
柴窝堡湖还是乌市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全市近30%的自来水来自这里。由于多年连续超采,丰水期面积仅有14.8平方公里,湖面水位一度不足50厘米。
近几年,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治理,虽然减缓了柴窝堡湖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实施时间尚短,湖泊仍在以肉眼能看见的速度干涸,周边生态环境仍呈现日益恶化趋势,地下水矿化、区域荒漠化严重,柴窝堡湖和盐湖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